让“创”的种子在校园开花结果——湖南高校厚植“双创”沃土

时间:2025-11-13 来源:湖南日报 责编:胡广宇 编辑:邱梦

分享到

“我们就像撒下一把种子,不知道哪一颗会发芽,但我们相信,总有一些会破土而出、开花结果。”近日,湖南农业大学创业指导教研室主任岳柳接受记者采访时,道出了湖南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信念——精心播种,静待花开。

自湖南省委、省政府部署支持大学生创业“七个一”行动以来,全省高校系统构建起以课程为基础、以项目为引擎、以政策为保障的创业支持体系,推动学生创新创业从课堂走向市场、从种子长成林木。

课程筑基,播撒“双创”种子

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基。在湖南农业大学,《创业基础》作为国家级金课,持续为本科生播撒创新思维的种子。“这门课并不是要所有学生都去创业,而是让他们能拥有创业的能力。”岳柳说。

该校构建了“基础类—专创融合类—实践类”梯田式课程体系,层层推进学生能力成长。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徐伟伟便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。本科阶段,他在创业课堂的启发下踏上创业之路。“学校不仅提供了第一间实验室,还帮助对接客户资源。如今,我创办的企业年营收预计突破450万元。”

走进长沙理工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的《设计与自然》课堂,大一学生正围绕“仿生设计”展开热烈讨论。机械专业背景的吴毓琪与艺术专业背景的张嘉欣采用“双师同堂”模式,引导学生从自然中寻找灵感。

“从0到1的项目制教学,让学生在做中学、在创中悟。”吴毓琪指着一件学生设计并拼装的榫卯结构恐龙玩具说,“这些成果虽未商业化,却埋下了创新的种子。”

据了解,该学院构建了“大一打基础、大二竞赛驱动、大三企业真课题”的阶梯培养体系。学生从思维与美学训练起步,通过竞赛锻炼能力,最终借助“揭榜挂帅”机制参与企业真实课题,实现从学习到实践的自然过渡。

项目驱动,让创意落地生金

每月一次的“师生共创项目对接会”,是长沙理工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品牌活动,面向全校师生开放。11月5日,学院309教室内座无虚席。台上,教师与企业代表轮番路演;台下,学生凝神倾听、踊跃自荐。

学院特聘教授邹星星带来的“风力发电塔筒检测与维修机器人”项目,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关注。“我们瞄准的是国家实际需求,”邹星星介绍,“项目被拆分为多个模块,学生可根据专长参与。”

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业菁英班的学生吴佩佳,在创业导师的带领下,已投身于“阻尼减震刀具”的研发。这名从市场营销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女生,正将跨学科知识灵活运用于创业实践。

该校智造创客学院院长谭平介绍,今年打造的创业菁英班采用“理论课程+项目实践”双轨培养模式,首批聘任30名校内外导师,提供6个真实项目,学生组队开展为期两年的实践。“我们要让学生在导师护航下直面市场,打造能经得起检验的案例。”该校师生共创企业“湖南金石智造科技有限公司”正是这一模式的成果——公司获得5000万元投资,产品已应用于川藏铁路建设。

政策护航,为学子创业“撑腰”

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大学生双创基地内,国家公园与旅游学院学生宋诚创立的“长沙先觉科技有限公司”刚签下一份8.6万元的技术服务合同。今年4月,宋诚选择休学创业:“学校允许将创业成果折算学分、替代毕业论文,还能在保研中加分,这让我敢于放手一搏。”

宋诚所提及的,正是该校今年出台的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折算学分认定实施办法》。该办法明确规定,创新创业成果最高可兑换60学分,保研推免中最高可加8分。政策落地以来,全校已有11名学生选择休学创业,26名学生因在创新赛事中表现优异而成功保研。

这样的校级探索,源于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。湖南省教育厅在《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若干措施》中,构建起覆盖高校、教师、学生三方的激励体系:对高校实行“三纳入、一公布”,将创业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、年度任务完成率和党建评估;对教师实施“两直接、三优先”,在项目立项、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;对学生推出“六个可以”,允许以创业成果置换学分、转换专业、替代论文等。

从鼓励创新到宽容失败,湖南高校正将各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,不仅为大学生创业构筑起坚实的制度后盾,也让更多学子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更有勇气、更有底气。

责编:胡广宇 编辑:邱梦

来源:湖南日报

湖南教育新闻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查看详情
国防教育频道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查看详情
湖南招考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查看详情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查看详情
奋斗青春号
奋斗青春号

奋斗青春号

查看详情
友情链接